大生产运动
大生产运动,指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其控制区域内发动的一场军队屯田和鼓励生产的群众运动,主要开展农业生产,兼办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
背景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之后,日本开始改变其侵华政策,逐步将其主要的侵华军事力量转向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其控制区内党政机关、军队、学校普遍参加生产运动,逐步达到粮食、经费自给、半自给或部分自给。同时,实行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组织劳动互助,发展经济,以改善生活和保障供给。通过这场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中共控制区域基本实现了经济自给自足。
解放区军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掀起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动手开荒种菜,学习纺纱,更加激励了解放区军民生产的热忱。
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巨大成绩,仅晋绥、北岳、胶东、太行、太岳、皖中等六区就扩大耕地600万亩以上,陕甘宁边区机关和部队需细粮(小米)3900万公斤,自己生产达1500万公斤。边区许多部队粮食、经费全部达到自给,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目标。陕甘宁边区已建有公营工厂82个,合作工厂200多个,公营工业职工达万人,并能炼铁、炼油、修理机械、制造某些军火。
农业得到了大发展,1943年有80%的劳动力参加了互助合作组织,粮食产量为181万石,除总消费量162石,可余22万石;棉花生产自给率达50%。这样,缺衣少食的边区呈现出一派丰衣足食的景象。在边区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王震领导的三五九旅就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全旅指战员开荒20.1万多亩,把野狼成群、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五谷丰登、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全旅吃、穿、用完全自给,并每年向政府交纳1万石公粮,创造了古今中外建军史上的奇迹。
1943年9月,毛泽东到南泥湾视察时看到他们取得的成绩,非常兴奋,他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克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那时,他们没有外援,假如有了外援也还要以自力更生为主。
历史意义
大生产运动起到了支持长期抗战,战胜困难,渡过难关,继续坚持长期抗日的目的;缓解了军民供需的重大矛盾,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和扼杀中国共产党革命力量的企图。同时,“通过参加生产,提高劳动观念,增强官兵关系、上下关系,减轻农民负担,密切军民关系,军政关系,保证我们军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学习感悟
毛泽东指出:“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支持了艰苦的抗战,而且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干部,使他们不仅会进行革命战争,也学会发展生产,进行经济建设,实现自我发展。从现实意义上讲,大生产运动为当代人带来丰富的精神财富,带来了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经济发达的今天,要使国家发展壮大,主要还是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例子,说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永远是当代人工作学习、生活、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历史上的今天
1987年5月26日至30日
全国整党工作总结会议在北京召开。5月26日,薄一波代表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作《关于整党的基本总结和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的报告,宣布历时三年半的全国整党工作基本结束,指出:这次整党是有成绩的。总的说来,全党在思想、作风、纪律、组织四个方面,都比整党前有了进步,党内存在的思想、作风、组织严重不纯的状况,已经有了改变。报告总结了整党的主要经验和教训,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五点意见。